身残志坚,他将梦想照进现实 只要肯努力,生活不会比别人差 04-16

  因小儿麻痹症致残,41岁的王社会如今需要借助轮椅出行,不熟悉的人很难将他与企业的老总联系起来。1994年,从农村老家只身来到济宁求技,王社会曾被数不清的“白眼”刺痛。但凭着不服输的个性,他一步步走来,从第一家家电维修铺到三家分店;从学徒到创办起两家公司的老总;从依靠父母的柔弱孩童,到主动担起责任将父母接到城市生活……王社会说,这些年他从未停止过追梦的脚步。

  17岁第一次离家,开始了学徒之路

  在济安桥路西侧的一栋商住楼里,记者见到了正在办公的王社会。他有一家自己的装饰公司,平时工作繁忙。见到记者前来,他主动讲起自己的创业经历。

  “1994年,我来到济宁学习家电维修,当时17岁,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。”王社会说,他来自任城区长沟镇的农村家庭,因小儿麻痹症致残。10岁上小学,在考高中那年,因行走不便,最终辍学在家。为谋生计,17岁那年父母将他送到济宁市区一家家电维修铺当学徒。“看我身体有残疾,很多师傅都不愿收我。频繁遭到拒绝后,父亲从家里拿出5000元钱,交了‘学费’之后,才开始了学徒之路。”家电维修学徒,王社会一干就是四年。

  刚走出家门的王社会曾因自卑,有半年多没出过家电维修铺的大门。“老家有弟弟妹妹,父母又都是普通农民,当时的家境不是一般的困难。”虽然残疾,日子艰苦,但王社会说,那时的自己总有一腔抱负。“我觉得只要努力,生活不会比别人差。”

  靠着执着和真诚吸引客户

  1999年,在得到父亲的5000元创业资金后,王社会在古槐路上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家电维修铺。“那时租了一间小门市,见我身体不便,很多朋友都主动来店里帮忙。”创业初期,本是一腔热情,但开业两个多月,王社会的小店一单生意也没有。

  “当时的家电维修,大家传统观念里还是老师傅有手艺。我年纪小,身体又不好,很多顾客来到店里见到我总是充满疑惑,也不放心把家电交给我。”王社会说,刚开店那会,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“你会修家电吗?不方便吧?”

  得不到顾客的信任,王社会并没有气馁。不方便跑业务,他就将维修点设在马路上、公园里、绿地旁。“生意不景气,我就提出免费维修小家电的口号。”王社会每天早上来到公园绿地,那时很多老年人都听收音机,他就提出为老人免费维修。时间久了,很多老人认识了他,便主动询问,“小王,你的店在哪儿?”渐渐地,王社会店里的顾客越来越多。

  “身体虽然有残疾,但靠执着和真诚是可以成功的。”从1999年创业至今,王社会说,自己一直坚持着这个理念。

  抓住机遇直面挑战,生意一单接一单

  2005年,随着家电价格的走低和售后服务的完善,街头巷尾从事家电维修的店铺也开始转型。家电维修市场出现了大幅缩水,王社会的维修店也不例外。他告诉记者,2005年至2007年期间,他不仅要承担铺面的房租、水电等费用,还要担负保修等事宜,而且大部分客户都被各大商场的售后拉去,整体算下来,根本赚不到钱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关门。“再靠这门手艺撑起生活已经不现实了。”王社会说,关闭了维修店后,他开始接触装修工程行业。这时,王社会身边的朋友们都很不理解,觉得凭着修家电的手艺,他完全可以吃喝不愁,何必自找麻烦。但倔强的王社会,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。

  刚开始成立装修队时,他主要是接家庭装修工程。“装修不同于家电维修,完全是两个行业。”王社会说,家电维修是靠手艺吃饭,而装修则需要设计绘图、施工布置等一系列流程。为此,王社会还专程报考了成人高考来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。经过几年自己不懈努力,如今王社会的装修工程公司赢得了客户们的称赞,生意一单接一单,还经常接到一些大型工程。

  未来准备开设养老院,会针对残疾老人制定相关福利

  谈起未来的规划,王社会说,他近两年开始关注养老,并在周边社区走访,了解老人所需,准备筹办养老院。“特别是家庭贫困的残疾老人,他们的老年生活会给家庭带来较为沉重负担,而现在纯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机构因为数量相对不足、地域分布不均衡、入驻条件有限制等,使得部分残疾人不能如愿入驻。所以,未来我开设养老院后会针对残疾老人制定相关福利。”王社会说。

  “自己曾经走过艰难的日子,现在能帮助他人,是一种感恩,也是一种快乐。等公司工作交接好,我也要去和他们同住,相互做伴。”王社会说,开养老院不为赚钱,而是让大家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。
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[济宁市残联]
  • 发表日期:2018-04-16